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以原创诗章吟咏黄旗山生态人文 东莞东城举办第十四届“五月诗会”

2025-05-27 作者: | 来源:文旅东城 | 阅读:
擦亮东莞“中国诗歌之城”城市名片,巩固东城“五月诗会”的品牌效应,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促进东莞生态文化、诗歌文化与全域旅游的融合。

  5月25日,东莞东城第十四届“五月诗会”在黄旗山城市公园举行。本届诗会以“锦绣旗峰 活力东城”为主题,50余位诗人齐聚黄旗山城市公园,进行主题采风、诗歌创作和现场诵读,参与诗人和作品数量为历届最多。诗人们以黄旗山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为题材创作的诗歌作品,为黄旗山城市公园注入现代诗意。

  本届“五月诗会”由东莞东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东莞市东城街道宣教文体旅游办公室、东莞市东城文化服务中心、黄旗山城市公园主办,东莞市作家协会东城分会、东莞图书馆东城分馆、东莞市文化馆东城分馆承办。旨在擦亮东莞“中国诗歌之城”城市名片,巩固东城“五月诗会”的品牌效应,同时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扩大东城“作家社区行”创作采风暨“社区故事分享”活动的影响力,合力塑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促进东莞生态文化、诗歌文化与全域旅游的融合。

  现场诵读环节在黄旗山城市公园会议室进行,50余位诗人纷纷诵读自己的原创诗歌作品,并接受嘉宾和诗友的相互点评。黄旗山,这座被东莞人尊为“祖山”的城市绿肺,既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图腾。在诗人的笔下,黄旗山的自然景观、历史记忆与当代城市文明交织成一首首生态章,表露诗人们对本土山水与时代精神的深情吟咏。

  “东城作协以14年的坚持,将‘五月诗会’打造成为东莞诗歌创作的独特现象。在不同的活动主题下,诗人们运用采风、创作、诵读、研讨、交流、分享等形式,以东城元素为内容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诗歌,活跃文学氛围,凝聚创作力量,推出新人新作。”作家詹谷丰认为,“文学创作是漫长的马拉松,只有沉潜内心,独立思考,拒绝随波逐流,不为潮流所惑,才能在诗歌的竞技场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现 场 朗 读 鉴 赏

  朗诵爱好者蒋青恒诵读了“旗峰新韵”沙龙成员为本届诗会创作的作品。林杰的《金缕曲》以“峰挽罗浮脉”起势,将地理脉络与人文传承相勾连。李耀权的《黄旗山公园漫步》以五律写意,禅意氤氲,“临渊生遁意”与“心事似逃禅”道出都市人的精神寻根。吴培生、詹少莲、廖建光等诗人或追忆“当年萤火”的岁月变迁,或聚焦“灯笼立巅”的地标象征,或描绘“兰溪瑞霭”的生态图景,共同勾勒出黄旗山的时空纵深。梁建成、李乔青、张月好等则以登山者视角,在“阔道”“石径”的步履中见证四十多年的巨变,将“摩天广厦”的城建成就化作豪情诗语。这些诗作以古典韵律呼应现代脉搏,既延续了《唐书》“粤名山第一”的文脉记忆,更通过“灯笼点亮新时代”的集体抒写,让黄旗山成为见证城市腾飞的精神图腾。诗人们以笔为旗,在山水咏叹中完成了对东莞改革史诗的艺术注脚。

  黄旗山的草木、灯笼、古寺等物象,在诗人笔下被赋予超越物理属性的象征意义。蒋楠的《旗峰语汇》以“草木山石随意组合/种子宿根自成因果”开篇,将自然物象的偶然性与生命逻辑的必然性并置。易翔的《旗峰山》以“下山”隐喻精神返乡,《拜旗峰山帖》则以“拜山”为仪式,暗示现代人对精神归属的焦虑与求索。杨晓婷的《一盏灯笼坐在山之巅》则将山顶灯笼升华为城市精神的意象,凸显了自然符号与城市身份的双重认同。林少英的《寻梦观音古寺》以灵动的意象织就时光的经纬。许力军、苏凌、姜海平、崔健的作品,也都使用了类似意象。

  黄旗山承载的厚重历史,在诗歌中化作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响。侯平章的《黄旗山记》则以登山为线索,将个人生命史嵌入山的肌理:“喜悦可以跨山越海/泥土的气息可以发芽,像逗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位中,叩问个体存在的意义。欧野的《树的旧誓》以明代进士传说为经纬,通过“榕树气根垂钓月光”“池水暴涨”等意象,将历史事件与自然景观缝合。胡志红、朱万能、马晓平的作品中,有着城市与自然的辩证书写。

  在工业文明与生态伦理的碰撞中,诗人们以黄旗山为镜,折射出城市的多彩面相。郑健的《在黄旗山》,其作品已超越地理实体,成为一座“绽放半阙盛唐”的诗意之山。孔鑫雨的《黄旗山札记》聚焦“柏油路与青石板的夹缝”,以“疲惫酿成沉香”的隐喻,揭示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异化与自我疗愈。姚端端的《独坐山中》则以“每棵树都是绿色邮筒/等待时间回信”的意象,构建了一座“城市喧嚣中的静默堡垒”,体现了生态诗学对“诗意栖居”的呼唤。陈英就的《黄旗山放歌》则通过“国贸高耸入云”与“古寺悠悠”的并置,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张灿的《静山》以“霓虹闪烁”与“木棉火红”的对撞,隐喻在物质丰盈中,如何守护“绿水青山的诗行”。在羽青、叶瑞芬、郭铃芙、无弦、张鹏程的作品中,黄旗山麓的东莞,既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样本,也是现代人重构自然伦理、寻找精神原乡的试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