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经世致用的民间学术研究范式

——评叶志强先生《明清时期佛山古镇社会经济与民俗研究》

2025-09-14 11:44:26 作者:曾大兴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曾大兴,笔名曾非曹,湖北赤壁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学术专著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文学地理学研究》等。现任教于广州大学,先后任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现为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我以为,今天的中国学者,就其人事隶属关系、学术研究的特点和学术评价的取向而言,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高等院校和官办研究院、所的学者,可称高校型学者;一类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学者,可称社会型学者。《明清时期佛山古镇社会经济与民俗研究》一书的作者叶志强君,就是一位社会型学者。土生土长的背景与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佛山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丰富的体认和深入的了解,因此他这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和高校型学者的相关论文相比,就有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一是知识面广。全书15篇论文,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汾江河的纽带作用、河涌疏浚、制陶业、十三行与海外贸易、乡勇团练制度、霍韬及其《霍渭崖家训》、伦文叙诗文、庞嵩心学、梁园与清晖园、祠堂庙宇的壁画、书院和社学、乡饮酒礼、信仰崇拜、传统节庆和庙会等15个问题,从现代学科的角度而言,则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美术、教育、民俗、宗教等10多个学科,如此宽广的知识面,这是长期在象牙塔从事经院式研究的高校型学者所不能及的。中国传统的学术原是不分科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西方的影响,引进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科。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学者的学术研究仍然是不分科的,多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或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1949年以后,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学术不仅分科,而且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窄。例如文学这个学科,要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等多个二级学科,而在古代文学这个二级学科里,又按朝代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和元明清文学,或者按文体分为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这种细分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的人不了解魏晋南北朝、唐宋和元明清文学,研究诗的人不懂词、散文、戏剧和小说。至于研究中国文学的不了解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就更加普遍了。这种状况在高校早已司空见惯,或者被视为情有可原,可是在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那里,就成了一个笑话。如此狭窄的知识面,如何能把文学研究深透,螺蛳壳里真能做道场吗?因此这种人写的文学批评论文,不但作家不看,读者不看,甚至连同行都极少看。有人戏称只有两个人看过,一是作者自己看过,一是编辑看过。叶君不是这样,他不在高校工作,不在象牙塔内,而是到了社会上,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做了一位社会型学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专多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因此他们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要求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样他们的知识面就比较宽。他们的文章往往是因工作需要而写,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只有一两个人看。因此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与多方面的社会需求成全了叶君。
  二是视野开阔。这些年来,我读过不少人研究岭南历史文化的文章,他们多是就岭南说岭南,就广东说广东,就广州说广州,就佛山说佛山。例如岭南画派如何好,广东音乐如何好,广州的“三雕一彩”如何好,佛山的陶瓷和剪纸如何好,等等。他们很少把这种绘画、音乐、“三雕一彩”、陶瓷、剪纸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同类艺术样式进行比较,不能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岭南文化的特点,因此他们的文章就说服不了中国其他地方的读者,只能是自说自话。叶君不是这样,他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他在探讨“明清时期佛山乡勇团练制度对社会治安的影响”这个问题时,首先就追根溯源,探讨“中国乡勇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然后才讲佛山的乡勇团练制度;在探讨“明清时期佛山的乡饮酒礼风俗”这个问题时,先讲“乡饮酒礼是我国自古有之的一种宴饮风俗”,然后再探讨“明清时期佛山地区乡饮酒礼的内容与形式”及其“对乡村民风教化的影响”;在探讨“明清时期广府地区书院和社学对岭南心学传播和人才培育的影响”这个问题时,先讲“中国书院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脉络”,然后再讲“明清时期广府地区书院和社学的类型和传承”“书院、社学的发展对广府地区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意义”。这种从大处说来的思路,视野既开阔,也容易把佛山的相关特点讲清楚。
  三是接地气。作者所探讨的问题都是明清时期佛山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都是历史问题,但是他的落脚点多在现实,多在当下。例如在探讨霍韬的《霍渭崖家训》时,专门有一节论述“渭崖家训对现代家风教育和社会教化的现实意义”;在探讨庞嵩心学时,专门有一节论述“庞嵩心学思想对岭南心学的贡献和对当代岭南精神的启示”;在探讨明清时期佛山的书院和社学时,专门有一节论述“中国传统‘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和办学的启示”;在探讨明清时期佛山的乡饮酒礼时,专门有一节论述“乡饮酒礼对当今乡村新风俗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积极意义”。岭南传统的学术研究都有一个经世致用的目的,但是这个目的在今天被许多学者忽略了。尤其是许多高校型学者,他们的研究,似乎就是为了拿学位、评职称、获奖,甚至是为了通过考核,真正视学术为生命的人是不多的,真正用学术为社会服务的人也是不多的。叶君不是这样,作为一名社会型学者,他的这些文章,包含着对家乡的热爱,他是为了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写作,为了弘扬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写作,他的这些文章对家乡的现代文化建设乃至经济建设都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曾大兴,笔名曾非曹,湖北赤壁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学术专著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词》《词学的星空》《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文学地理学研究》等。现任教于广州大学,先后任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现为人文学院文学系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明清时期佛山古镇社会经济与民俗研究》著者简介:叶志强,是中共佛山市禅城区委党校副校长、佛山市百姓讲师团成员,禅城区讲师团成员,佛山大学兼职教授,创业导师,佛山市“五个一”工程获奖者、高级政工师。著有《新时代县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互联网+政务》《基层行政服务效率提升的“一门式”探索》《禅城华侨华人简氏》《石头村志》《知行求索集》《古典诗词三十题》等多部专著。本书已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佛山惠景书城有售。